民宿的起源有很多说法,有研究说来自日本的「民宿」,也有的说来自于法国。探究民宿一词,更多的是来自于英国。
公元1960年代初期,英国的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,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出现民宿,当时的民宿数量并不多,是采用B&B(Bed and Breakfast)的经营方式,它的性质是属于家庭式的招待,这就是英国最早的民宿。
早期民宿的经营,大都是以家庭副业的方式,随着民宿的渐热,民宿创造出来的商机实在太过诱人,原本被定义成家庭副业的经营模式,逐渐换汱成家庭主业模式在经营,甚而房产投资客、新移民主义人士等等,大伙争先恐后的进入民宿经营的这块饭,竞争者众的情况下,品质、服务以及效率的经营管理竞争力需求,影响力慢慢出现,左右民宿生意甚大,也因如此,慢慢促成台湾民宿朝精致化、豪华化、高价化以及高服务化方向在演进。
根据交通部观光局的统计,2003年台湾合法民宿仅124家,而2007年已登记的合法民宿,全台湾总计已高达1,939家,其中,正常营业的业者共1,886家,总房间达7,751间。但有相关资料保守估计全台湾民宿已超过5,000家甚至有估算大大小小超过万家以上。然而,由于民宿业者的大量涌入,民宿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。
民宿和酒店的区别
说到民宿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“情怀”二字:特别有韵味的装修风格、深藏着的人物故事、周边宜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……所以,近年来,不少满怀“情怀”的民宿主投入巨资打造自己的民宿,在硬件设施上不遗余力,但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,其打造的民宿不但没有在市场中获利,不少还迫不得已关门大吉,最后仅仅剩了“情怀”。
笔者以为,民宿与酒店、旅馆的区别和距离并不在于硬件的投入,而在于属于软件的那位房东。
笔者春节在台湾旅行期间,为了体验更多的民宿,改变了之前到一个地方安顿好就连住几天的习惯,而是换了好几家不同的民宿,其中既有周边环境特别好的背山望海的小别墅,也有内部装修特别雅致驴友们争先前往拍照打卡的明星民宿。不过,这些当时令人很兴奋的元素,笔者转头就忘记了,而最让笔者难忘的是在淡水住过的一家民宿,原因便在于那家房东的热情招待。
笔者预订这家民宿成功后,其房东就仔细询问了笔者的行程,其间有些需要提前预订的项目,房东都主动帮我们预订好了。入住当天,房东还亲自到车站去迎接,然后骑着脚踏车带笔者沿着淡水河边转了一圈,一路讲述各种故事,让笔者真切体验到当地人的生活细节,更是感到宾至如归。
笔者以为,作为提供给旅行者住宿的一种方式,民宿与酒店和旅馆的区别就在于房东与房客之间的互动,这是房客入住那里的附加值,没有标准化,是独一无二的体验,也是旅游者行程中的重要经历之一,能让人久久难忘。